山东广饶:改良盐碱地 大棚果飘香
前不久,位于山东省广饶县大码头镇高港村的惠泽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新上的巨型钢架智能科技大棚内,西红柿喜获丰收,一排排西红柿植株整齐排列,藤蔓上挂满了沉甸甸的西红柿。工人们穿梭在青藤绿叶间,动作娴熟地将成熟的西红柿采摘下来,轻轻放入桶里,然后运送到合作社的交易市场,分拣装箱,发往北京、上海等地。
“我们现在有四个巨型大棚,110亩地一天能产西红柿4万斤,销售额也比较可观。”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东营分中心驻高港村第一书记成雷介绍说。
西红柿的“火热”销售,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今年40岁的大码头镇高港村村民高云直言,自从家门口建起了大棚,打工、照顾家庭两不耽误,收入直线上升。“现在村里的地都流转了,没有事就来这里干点活。大棚里的活不是很累,时间上也比较灵活,一天能挣一百二三十块钱,心里很满足。”高云边摘西红柿边高兴地说。
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让人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过度盐碱化的低产田。经过多次外出参观学习,在山东省农科院农技专家的指导下,高港村成立了广饶县惠泽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确定了西红柿种植的发展路子。“经过近几年的改良,这里的土地已经比较适合种植,现在西红柿长势很好,一亩地相比改良前能增产四五千斤。”广饶县惠泽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刘春光介绍道。
同时,广饶县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各乡镇投资建设蔬菜大棚等基础设施,并将部分大棚对外出租,吸引有种植意愿的农户进行承包,合作社收取租金,其余利润归农户。“就高港村来说,现在种植面积增加了近一倍,销售额也随之增长了一倍,带动我们的村集体收入进一步增长,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我们乡村振兴中来。”成雷表示。
盐碱地变聚宝盆,富了村民,也富了村集体。广饶县积极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实现了由中低产田向中高产田转变。同时,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奖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品牌和规模化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主体,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