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7blap"><object id="7blap"><blockquote id="7blap"></blockquote></object></em>

  • <button id="7blap"></button>
    <button id="7blap"></button>
    1. <button id="7blap"><acronym id="7blap"><input id="7blap"></input></acronym></button>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  区域监测  >  正文

      眉山彭山:“耕地智保”赋能“田长制” 让每一寸耕地都得到保护

      发布日期: 2022-08-31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初秋时节,稻浪滚滚。在眉山市彭山区,广袤稻田内,农人们顶着烈日,抢抓农时、收割水稻。

        在彭山区,守护这片希望田野的不只是农民,还有各级田长、网格员和24小时全天候“值守”的智慧“天眼”系统。

        “我们在推行‘田长制’基础上,深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智能解译、视频AI智能预警、‘互联网+’、数字网格化管理等技术,建立‘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田长制智慧管理系统,构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全面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彭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任务落地 

        让“文本”变“根本” 

        前不久,四川省印发《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强调“田长制”工作是促进耕地长效保护的常态化工作,到今年底,要初步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全覆盖。

        为此,彭山区认真贯彻落实该《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探索推进区、镇(街道)、村三级“田长制”,依托眉山首个“田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在以“田长制”为基础的网格管理下,同时给耕地和基本农田装上“天眼”,让每一块耕地都有了“监护人”。

        在镇(街道)、村(社区)田长统筹下,设立网格员、农技员、执法员、监督员、种护员“五员”,构建“五员”包片联户机制,强化耕地保护网格管理。其中,网格员由村(社区)“两委”委员、村(居)民小组组长、村务代办员等担任;农技员、执法员、监督员由镇(街道)以村(社区)为单元统筹配备;农技员由农业部门统筹安排,执法员由镇(街道)综合执法人员担任,监督员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老党员和乡贤等担任;种植业主为种护员。

        截至目前,全区共设立区级田长2名、区级副田长14名,乡镇级田长12名、副田长51名,村级田长51名,网格员467名,全面完成了区、镇、村三级田长组织体系设立,划定落实了各级田长责任区域,基本实现了对全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等三级田长全覆盖。

        “田长制”智慧管理 

        实现“掌上管地” 

        “嘀、嘀……”公义镇欣荣村网格员李睿和同事正在进行一周两次的例行巡田工作,突然手机上接收到了一条预警信息,点开信息看到“耕地智保”实时传来的监控画面中,一块耕地竟种上了果树,涉嫌耕地“非粮化”。

        收到预警后,李睿立即骑着电瓶车根据信息导航至目的地。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后,他立即拍摄了照片,并上传到智慧系统,交由田长进行处理。“我们的职责就是及时收集和制止‘非农化’‘非粮化’等违反耕地保护的行为和问题,帮助田长管理耕地。”李睿说。

        从抓拍到预警再到预警解除,整个过程只用了半个小时左右,这就是“耕地智保”数字化赋能“田长制”后的工作效率。今年,彭山区在全市率先应用“田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建立耕地保护“人防+技防”工作机制,全面提升耕地保护监管能力,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插上了数字化改革的“翅膀”。

        “以前土地上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现依靠定期的巡查和群众举报,等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有一定规模了,拆除成本高、阻力大,现在有了这个系统,可以实时发现耕地上的任何风吹草动。”彭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目前彭山已全面完成包括电脑端平台、移动端平台、10个视频监控点位设备架设、471个数据网格划分、服务器搭建、数据大屏安装、“田长制”智慧耕保调度室建立等系统建设工作。这些视频监控点位设备充分发挥视频自动巡航和全天候在线优势,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多种重点疑似违法违规行为的及时抓拍。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自“田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建立以来,彭山区共发现和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69起,借助科技力量和智慧平台提升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能力。

      相关附件: